循环经济为海西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海西新闻网消息 柴达木地区既是资源富集型区域,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围绕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海西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选择,依托区域内丰富的资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探索实践资源型、生态脆弱型地区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近年来,我州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注重把发展循环经济与保护生态安全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新兴绿色产业,以白刺、沙棘、枸杞等耐寒抗旱沙生植物种植为代表的特色生物产业,以太阳能、风能开发利用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基础衍生发展的新材料产业蓬勃兴起,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白刺、沙棘、枸杞等沙生作物的规模化种植,不仅有效遏制了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同时,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清洁开发利用,在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杜绝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长期以来,海西产业发展模式粗放,关联度不高,产业链短,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日益融合,竞争日趋激烈,以循环经济发展为载体,大力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构建资源精深加工和横向扩展相结合的循环工业体系,成为提升柴达木地区产业竞争力,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为载体,围绕盐湖资源开发,全力推进钾、钠、镁、锂、硼等资源的梯级开发和以氯平衡为核心的综合利用,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实现了钾肥的专业化、个性化、柔性化生产,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建设金属镁一体化项目,利用生产钾肥废卤母液提取金属镁,生产流程配套焦化、甲醇、热电、煤制烯烃、PVC(聚氯乙烯)、CPVC(氯化聚氯乙烯)、镁合金等生产装置,实现了多产业的融合发展;建成国内有影响力的碳酸锂、氯化锂、硼酸生产基地。通过结构性板材、高强高韧镁合金、储热熔盐等新材料产业发展,推动了特色优势产业的融合升级;依托海西得天独厚的太阳能、风能资源以及广袤的荒漠、半荒漠化土地,建成光伏装机容量达到3303兆瓦,光热产业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建成国内首家商业化运营光热电站,进而带动了光伏运维智能机器人制造、风力发电机组塔架、电线电缆、光热发电跟踪集热器、塔式定日镜等生产制造能力;通过枸杞、福牛等绿色产业发展,建立“种养植—加工—综合利用”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进一步激发了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活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注重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了资源开发向高端化、高新化、高值化延伸,实现了产业间协调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