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锂电池负极商业化以人造/天然石墨为主,但已接近其理论比容量极限(372mAh/g)。

硅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mAh/g,是石墨类负极材料的10倍以上,也因此最行业认为是替代石墨的下一代锂电池负极材料。然而,由于硅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与锂合金化反应,存在严重的体积效应(膨胀率可达300%),导致循环性能及库伦效率恶化,需改性方能应用。通过材料改性及电池体系优化,提升循环寿命及首次效率是硅基材料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关键。

在硅基负极的产业化上,宁德时代获得了行业性的突破,其摒弃了传统碳包覆技术,转向研究人造电解质界面膜包覆技术。

与碳材料相比,人造电解质界面膜与硅材料的结合作用力更强、弹性更好、不易破碎或粉化,对硅材料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因此能够在循环中大幅提高硅材料的界面稳定性,从而提升电池的循环寿命。此外,在国内,包括璞泰来、星城石墨、斯诺、杉杉、正拓等也都在积极推进硅碳负极的产业化。而在电池体系设计上,行业主要通过粘结剂、电解液、预补锂等技术开发加强电极体系设计,从而加快其在市场中的应用。硅基负极的商业化应用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循环寿命短:主要因体积效应造成的硅基负极颗粒破碎、与极片脱离;二是首次库伦效率低:主要因首次反应导致的锂离子永久性损失。对此,干电极技术采用的固体粘接剂PTFE,具备弹性,可有效解决硅基负极膨胀导致与极片脱离的问题,循环寿命将数倍提升。同时,在湿电极技术下,由于NMP为极性溶剂,与金属锂会反应,预补锂无法实现。而采用干电极技术无需添加溶剂,预补锂技术可以顺利实施。添加的锂可以弥补在初始充电时形成SEI膜所消耗的锂,从而提升首次库伦效率,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此外,由于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SEI膜会以微小的速度继续增长,消耗锂离子,因此负极补锂亦可提升电池循环寿命。

来源: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