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实施“五大工程”打造产业人才集聚区
近日,青海省海西州按照全省“一心两区”人才示范区建设总体布局,出台《海西州建设产业人才集聚区行动方案(2024—2026年)》,聚焦海西特色产业发展定位,实施引育人才“五大工程”,构建人才、项目、产业一体化发展体系,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撑。实施盐湖化工产业人才引育工程。聚焦格尔木市省级副中心城市、国际陆港、盐湖绿色产业园建设,加快创新业态培育,支持有条件的单位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通过项目引才、“候鸟式”聘任、联合攻关等方式引进25名左右科技创新、资源开发、国际贸易等领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拔尖人才。实施“柴达木英才·盐湖产业专家人才”计划,引进一批在盐湖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盐湖产业顶层英才、领军向导、科技先锋和企业工匠。对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和团队,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特殊支持。推行产学研融合育才模式,建立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海西分园,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支持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与重点企业联合建立“订单式”培养班和定向实习基地,向企业输送盐湖产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人才循环供给。健全职业技能人才竞赛选拔机制,形成“培训、帮带、竞赛、晋级、奖励”五位一体的职业技能提升机制,定期开展海西工匠、技术能手职业技能大赛评比等活动,对获得州级以上奖项的人才给予一定的奖励。
实施清洁能源产业人才引育工程。聚焦德令哈清洁能源和装备制造示范园建设,高效推进“柴达木英才·清洁能源产业科技创新人才”计划,着眼绿色电力生产、传输、消纳和绿色算力产业规划、空间布局、绿电配套,柔性引进10名新型储能电力技术推广人才、10名氢能产业发展应用探索人才和10名零碳产业园区发展领军人才。支持有潜力的创新人才赴省内外研修深造、参与或主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通过“课题+人才”“项目+人才”的形式培养一批掌握“零碳”闭环管控体系、“全绿电”供应体系建设和应用区块链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优化人才发展平台,以国家清洁能源高地建设为核心,统筹配置产业、人才、科技等发展要素,统筹推进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省内外设立研发中心、分支机构、孵化载体和产业基地,对认定为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经“一事一议”给予一定的科研支持经费。
实施特色农牧产业人才引育工程。立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州建设,围绕都兰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乌兰县特色生物产业园、天峻县扶贫产业园等建设,以“一地一策”方式支持具有农牧产业发展优势的地区引进一批掌握枸杞藜麦良种繁育、盐碱地改良、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科技攻关人才和善于产品策划、推介销售的经营管理型人才。借助省州重点人才项目、平台,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组建成立专家服务团,发挥好指导引领和传帮带作用,带动培养200名左右科技型、研发型、技能型绿色农牧业实用人才。全面推行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行动,加强农牧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支持特色农牧产业优势突出、乡村人才集中的地区,以乡镇或村(社区)为单位建立乡村人才工作站、创客工坊等创新实践平台,开展“土专家”“田秀才”等乡村工匠评选活动,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模式。
实施生态旅游产业人才引育工程。聚焦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依托乌兰县茶卡盐湖景城、大柴旦水上雅丹、雪山温泉等生态旅游资源,加快推进旅游规划、服务管理、创意设计、市场培育等生态旅游产业链特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兼职、短期聘用、技术入股、人才租赁等方式引进30名左右生态旅游规划、生态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管理等领域基础研究人才。鼓励各地区与高校学院、文旅企业及各类培训机构建立人才合作交流平台,支持职业院校增设生态旅游与康养专业,重点培养民族文化生态、民族生态学、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等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开展导游、讲解员等评比活动,全方位培养本土推介宣传、旅行社经营、景区管理等市场化实用型人才。推动旅游人力资源职业标准与资格认证,探索建立智慧化导游人才库,通过智慧化终端,实现游客导游直接互联。
实施天文科技产业人才引育工程。聚焦冷湖“世界一流天文观测基地”建设,加强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国家天文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专家特聘、顾问指导、联合攻关等形式柔性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聘请15名国内天文观测、航空航天等领域专家学者、专业人才组建天文科技咨询专家库,为天文科技产业链提供专业智库服务。以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为重点,依托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院校,培养30名左右与望远镜运维相关联的天文科技产业实用性技能人才。建立天文科技人才培育中心和航空航天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引进和培育天文科技产业链各环节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以天文科技文创旅游产业为核心,集科普、科幻、文创为一体的新型服务产业集聚的冷湖火星小镇建设。
来源:海西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