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面临着"去产能"和"零增长"的双重挑战,还需抓住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机遇,化肥行业企业有何应对之策?5月28日,中国缓控释肥十年发展峰会在京举行,与会各方共同探讨缓控释肥行业健康发展之道,并发布了我国首部缓控释肥产业白皮书。

缓控释肥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省时、省工的新型肥料,历经十年快速发展,现已成为我国肥料发展的主要方向。研究显示,缓控释肥与复合肥混合使用,可以大大地提高肥效,一般的肥料利用率为30%,如参混20%的缓控释肥,其利用率可提高到45%左右。而利用率提高到50%,成本仅需增两成左右。

"9%的耕地用了全世界35%的肥料,浪费非常大。"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周长益表示,我国已是全世界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但化肥利用率过低,不仅存在浪费现象,也对农业环境产生污染。去年我国提出了"到2020年化肥用量实现零增长"的目标,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传统行业的改造升级,推广新型肥料将作为重点的支持领域。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刘志仁表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化肥工业的大而不强。如何解决加快研发的速度,调整产品的结构,理性健康的发展,缩小与国外的差距,是当前紧迫又重大的任务。扶持新兴肥料发展,亟待国家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认为,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需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发挥先进企业示范作用,改变小农经济这种经营模式,真正依靠市场经济力量;政府引导精准施肥、合理施肥,有机、无机肥的复合使用,使我国农业更安全,农民更增收,资源更有效利用。

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则表示,企业是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当下,高端新型肥料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应有全球战略眼光,在产量、质量、环保和技术创新四要素中找到平衡点。

同日发布的我国首部缓控释肥白皮书显示,过去十年间,我国缓控释肥产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在25%左右,目前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缓控释肥生产基地,产销量超过2100万吨,累计推广面积约5.25亿亩,实现节支增收1100亿元,有力地支撑了"三农"事业发展。因缓控释肥的绿色、环保、高效等功能符合我国化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未来仍将快速发展,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在10-15%之间。

此次峰会由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化肥质检中心(北京)、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与会。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缓控释肥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省时、省工的新型肥料,历经十年快速发展,现已成为我国肥料发展的主要方向。未来,缓控释肥将是实现我国化肥零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自2013年"缓控释肥"写进中央一号文件以来,农业部把缓控释肥作为一项新肥料、新技术加以重点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化肥使用量增幅为0.4%,远低于此前每年1%以上的增幅。从农业部来讲,主要是四个方面来减少化肥使用,来实现零增长的目标。

第一,优化结构和减肥。优化结构主要优化作物种植结构,也就是减少化肥使用量比较大的作物的面积。优化种植的结构,包括玉米、苹果、蔬菜等等。另外,要优化肥料的内部的结构,也就是氮磷钾配比的结构要优化,还有产品结构要优化,要有多品种,多种肥料的结构要配合起来。

第二,精准施肥的减肥。所谓精准施肥就是我们要通过机械的深施肥,使种肥的同播等等达到精准施肥,来减少我们化肥的使用量。

第三,有机肥的替代"减肥"。通过有机肥的大力推广和中央财政的补贴,使有机肥的使用量逐渐的增加,替代部分化肥。

第四,新型经营主体示范推广减肥。目前全国新型经营主体化肥的使用量大概占40%,找准了新型经营主体,也就是找准了肥料销售的主渠道,谁抓住了新型经营主体,谁将会获得今后的市场。

总体来看肥料产能是过剩,肥料的生产量确确实实已经大大的超越的我们实际的使用。应该说原来是企业生产什么肥料,农民就用什么肥料,现在应该说要转变这样一个观念,就是农民要用什么肥料,企业就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生产什么样的肥料,这应该是一个大的观念的转变。从缓控释肥使用来看,能延长肥效,减少用工,节约成本,而且对环境确实有很好的作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缓控释肥方面科研机构和企业要加强合作,根据作物需肥规律,不同土壤类型,旱作区,水田区,不同区域研究不同的缓控释肥的品种,来适应作物不同时期,不同生育期的需要,目前有些企业,有些科研单位也有这方面的成果,但是还要加大这方面的科研力度,使我国的缓控释肥能够更加健康的、稳固的发展,让老百姓更加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