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青海省,是西藏自治区以外最大的藏族聚居区,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98%,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面积比例最高的省份。全省578万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7%,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建制省。
2013年,青海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三年强基础,八年创先进",用8年的时间,争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把青海省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
两年来,青海省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为平台,以落实新时期中央治藏方略为引领,以"民心工程"与"民生工程"为两翼,逐步实现了从维护稳定到建设稳定的战略转移,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文化和顺、社会和谐的青海正展开逐梦之旅。
1绘蓝图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彰显大谋略
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到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变的是称谓,不变的是自信和勇气,彰显的是大格局、大视野、大魄力、大谋略。
根据《纲要》,青海省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分两步走:
第一步,从2013年6月到2014年7月,通过宣传动员、强化举措,集中解决一批突出问题,推动维稳由较多依靠应急处置向更好依靠长效机制转变;进而到"十二五"末,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依法治省、夯实思想基础、化解矛盾纠纷、改善公共服务、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生态保护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都取得实质性成效。
第二步,要从更高层次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到2020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区域和城乡差距缩小,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两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力争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在全国民族地区前列,并在总体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为升级版的工作蓝图,《纲要》提出了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奋斗目标。同时,明确了创建活动十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抓住了全省特别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引领、社会和谐、民生改善、干部队伍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纲要》的出台,既是对青海省多年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有效承接,更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大创新。
布好局、起好步、走得稳、走得顺。为确保实现目标,青海从加强组织领导、针对薄弱环节、改进工作作风入手,使创建工作能够持续抓下去。
《纲要》下发不久,青海省委就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骆惠宁担任组长,并制订了《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对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党政领导落实分工任务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各地党委"一把手"都亲自挂帅,迅速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创建办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区,社会稳定隐患较多。为此,青海省首先在该地区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集中开展了为期半年的综合整治,彻底扭转了一些社会乱象。
2014年以来,青海省委常委会两次专题研究班玛县集中整治工作,决定从省、果洛州及所属县抽调500名会藏汉双语、基层和群众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干部,组成了7个专项组及9个乡镇、34个村社、23个寺院的工作组,进村入户入寺,综合施策,在社会治安、基层组织、寺院管理等8个领域集中攻坚。
各工作组按照"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寺不漏僧"的工作原则,把干部派驻一线,面对面与僧俗群众直接沟通,把实事办好。
"以前我们去村上办件事情,得等大半天,有时候还得去干部家里找人,办一件事情要拖延好几天。现在村上天天都有人,办事情很方便。" 班玛县灯塔乡格日则村村民洛周拉旦高兴地说。
以集中整治工作为抓手,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为载体,班玛县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总结"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深入推进依法治理、注重解决深层次问题"这一"班玛经验"的基础上,青海省制订了27条具体措施,在青甘川边界地区7个县实施"平安与振兴"工程。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推进重点乡镇、村社、寺院、学校和移民安置点等地区和部位的综合整治,藏族聚居区治理由应急处置逐渐步入常态化、规范化和法治化的轨道。
为进一步完善藏族聚居区治理体系、提升藏族聚居区治理能力,青海省委第十二届六次全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三基"建设提升执政水平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基层组织、夯实基础工作、打牢基本能力"的目标,并将其作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着力点和主抓手,力争"两年见成效,七年大变样"。
2强基础
--集中解决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
才仁扎西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萨呼腾镇的牧民。2014年,他因病在省城西宁住院治疗,医药费花费近2万元。他以为医药费报销会费一番周折,谁知给片区的网格员打了个电话后,不到一周,网格员就将"新农合"报销的1.4万余元送到了他的家中。"网格化管理以后,我们生活中有困难可以直接找网格员,很快就能解决。"才仁扎西说。
青海省境内大多数地区地广人稀,如何让管理、服务深入到"最后1公里",关系到藏族聚居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2011年起,青海省按照城镇、农村、牧区3种类型,全面推进社会网格化管理。在到牧区,主要以行政村、牧业合作社或村民小组为单位划分网格,每个网格由群众民主推选1名或数名网格员,其职责包括纠纷调解、信息统计、治安联防等,甚至还承担部分生态保护职责。
如今,青海已基本实现全省城镇、农村、牧区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实行网格化管理,在乡、村两级普遍建立矛盾调处中心(站),把问题解决在当地,青海立足当地实际,不断创新和改进社会管理的方式,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实现了社会管理由行政性、管控型、封闭式向法治化、社会化、精细化、信息化的转变。同德县尕巴松多镇与青海省牧草繁殖场历史遗留长达30年的越界放牧纠纷、与贵南县塔秀乡加斯村等4村长达20年的虫草采挖矛盾,都在创建活动中得到妥善解决。据不完全统计,自先进区创建活动开展以来,青海省排查各类矛盾纠纷3.8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4%,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社会不和谐因素。
从严格依法治理到强化思想引导,从夯实基层基础、改进寺院管理到狠抓窗口单位服务,青海省集中解决了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从而为先进区创建打下坚实基础。
为强化思想引导,青海省委从各级抽调了6018名藏汉双语党员干部和专家学者,组成746个宣讲团和1998个驻寺、驻校、驻村宣讲组,用群众的语言、民族的语言宣传政策,讲清重大敏感问题,把政策底线交给群众。围绕"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青海省委常委会亲自审定宣讲提纲,针对不同群体编写了各有侧重的宣讲材料。通过整合宣讲力量,丰富宣传内容,突出宣讲重点,创新宣传方式等途径,各族各界干部群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巩固。同时,青海省还下大力气收缴和置换非法地面卫星接受设备,缴换率达100%,大幅挤压了反动言论的传播空间。
在海晏县哈勒景村,通过省州机关干部驻村帮扶、乡干部包村、增加大学生见习岗位,村"两委"班子已从7名成员增至12名。不仅仅是哈勒景村,自2013年以来,青海省给乡镇和基层政法、寺院管理、教育卫生系统充实了近万名干部,把新增的6919个编制全部落实到藏族聚居区基层一线,以充实乡镇、政法和教育卫生力量;建立对口支援藏族聚居区制度、开展各级机关干部"五进"和"四个服务"活动,全省抽调9079名干部到3816个基层单位、村社和寺院帮助开展工作。
为帮助农村社区党组织增强发展实力,青海省投资3122万元新建、改建村(社区)综合办公服务场所,改善乡镇办公基础设施;提高村级运转经费、村干部薪酬,推行乡镇机关干部职务、职级并行制度,实行乡镇工作岗位补助,鼓励和引导优秀乡镇干部安心基层、服务一线。
与此同时,在青海省省州县三级实施了大规模干部培训、大幅提升干部素质工程。培训着力强化各级干部党的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法规。同时,有计划地开展藏语培训,以提高基层干部处理复杂环境下民族宗教问题的能力。青海省先后选派810名干部在省内双向挂职锻炼,选派310名优秀基层干部到中央和内地挂职。
为了抓住寺院这个藏族聚居区稳定的"牛鼻子",青海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工作的意见》,建立依法、管用、和谐的寺院管理长效机制。
不搞"一刀切",因寺制宜,因寺施策,青海提出了共同管理、协助管理和自主管理三种寺院管理方式,既尊重寺院传统的内部管理模式,又实现依法管理、民主管理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受到僧俗群众的欢迎和各界认同。
坚持一视同仁、同等对待的原则,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青海省提出利用3年时间实现寺院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覆盖,使广大宗教界人士切实享受到各项公共服务。青海省74.2%的宗教教职人员参加了养老保险,93.4%的宗教教职人员参加了医疗保险,1042人纳入农村五保户,4257人纳入城乡低保。
"我们的僧舍水、电、暖齐全,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专心学习。"塔尔寺僧人阿旺华桑说。
"爱国爱教、持戒守法",青海省州县三级联动,依托省州佛学院校和县级佛协集中开展主题培训,每年培训宗教界人士3000人以上;将108名获得"拓然巴"、"拉然巴"学衔的优秀僧才,作为代表人士后备力量培养;实施"123"百名高僧大德培养工程,每年培训100名活佛、200名经师(堪布)、300名民管会成员;先后组织近1000名代表人士赴国内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开阔眼界。这些措施提高了宗教界人士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抵御分裂渗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通过坚持不懈地教育培养,青海藏族聚居区建立了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群众中有威信的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205名代表人士分别在各级人大、政协中任职,3名宗教界人士担任了省政协副主席。
在青海红十字医院外科大楼七楼,分别设立有穆斯林礼拜堂、藏传佛教经堂和基督教祈祷室三处祈祷空间。这是医院为满足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患者而专门开设的。 
同样,在青海省卫生、交通、文化、旅游、税务、金融、通讯、铁路、民航、宾馆餐饮、政务大厅11个行业和系统,都增加了面向少数民族群众的服务项目和内容。同时,青海省大力加强民族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提高窗口单位的服务水平,防止伤害民族感情的事件发生。
3重投入--
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
"拿到钥匙的那天我哭了,真没想到能住进这么舒坦的房子里,暖暖和和过冬天。"搬进新房已经一年多了,但果洛州甘德县的宫保老人逢人便念叨。在此之前,宫保一家住在用石块、泥巴搭建的简易窝棚里,冬季即使使劲地烧牛粪,窝棚的温度还是很低。2013年冬,他们一家搬进了水、电、暖俱全的廉租房,暖暖和和地过了个新年。
宫保老人一家居住条件的改善,得益于青海省为改善城乡居住条件而大力推进的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草原新帐篷"行动。自2009年以来,青海省已累计投入274亿元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4.07万套,惠及全省城乡居民50.9万户。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筑牢民族团结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6个民族自治州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投资1778亿元,年平均增幅56.4%,集中建成了一批事关藏族聚居区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培育了一批重点产业和特色经济产业。藏族聚居区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3个县区437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工程,12万户30.9万人受益,减少贫困人口21.3万人。
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更多地惠及各族群众,青海省坚持实行"小财政办大民生",将全省财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领域。从住房教育、医疗卫生到社会保障、就业等问题,青海省委、省政府承诺每年为群众办10件实事。
"现在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 在玉树市扶贫产业园区诺尔布噶琼民族服饰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熟练操作着激光裁布机的江巴才旦高兴地说,"我已经上班半年了,如今一个月可以拿到3500元的底薪,真没想到能在家门口找到这么好的工作。" 
从帐篷到楼房,从牧民到产业工人,在玉树市首个省级扶贫产业园区里,有700多个像江巴才旦一样的工人。园区在充分利用灾后重建各项设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青海最大的藏式民族服饰生产基地,吸纳了当地731名农牧民就业,成为产业工人。
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将促进藏族聚居区青年就业作为重点,青海就业形势持续稳定。2014年青海省面向一线招录工作人员6700人。其中,招录的双语干部占40%。藏族聚居区大中专学生初次就业率达82.6%,高出全省2.8个百分点。农牧区劳动力就业转移115万人次。
青海省还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养老保险、城乡低保、失业保险等标准稳步提升。青海省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位列全国第一。2014年,省财政投入8894万元,再次调整提高老年人健康体检补助标准和高龄老人生活补贴标准,在西部位列第一。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累计投入资金213.22亿元。目前,已实现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分级诊疗制度等7个方面的全覆盖。这在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应急救助制度等方面,也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全面推行"1+9+3"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双语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在玉树州红旗小学,一群10岁上下的孩子们正跟着他们的藏文老师,高声朗读课文。他们说的是民族语言,读的内容却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现闪电的故事。像这样的藏语文课,这里的孩子们一周要上6节。
双语教育从娃娃抓起,青海省坚持以积极、科学的态度开展双语教育。如今,青海省民族地区建成的双语幼儿园,学前一年汉语教学普及率达100%,民族地区中小学汉语课开设率达100%。为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学习民族语文的意愿,6州藏区、西宁和海东两市各藏族乡民族学校,均开设藏语课程,有4所学校开展蒙古语教学,1所学校开设哈萨克语教学。为提高双语教学水平,青海还实施了双语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分批、分科培训六州藏区教师1.5万余名。
青海省民族教育、双语教学的持续发展,提高了各级各类民族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了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四个认同"。
"青海青,湟水黄,三江源头是我家。民族娃,团结花,兄弟姐妹是一家。汉藏蒙,回土撒,少数民族把手拉。你帮我,我帮他,学校盛开民族花……"这是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小学师生创作的童谣。如今,民族团结之花就像金黄的油菜花一样,植根于各族人民心中,盛放于青海大地。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海经验"
2014年7月19日至26日,民族宗教研究领域的25位知名专家、学者赴青海省西宁、海东两市和海北、海南、黄南3个藏族自治州,就该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进行学习、考察。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思路新、举措新,全省的城乡社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军警部队全面参与,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创建局面,创造性地践行了中央治藏方略,青海省藏区正在实现从维护稳定到建设稳定的战略转移。其中,有3条经验特别突出,对其他藏族聚居区乃至于民族地区的各项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为新时期民族工作提供了新鲜经验。青海省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旗帜,以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为根本,以解决问题、共创和谐为重点,统筹推进创建活动和平安青海建设,促进"两个共同",这种做法具有战略意义。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是青海省贯彻中央治藏方略、实现稳藏、建藏、兴藏的战略选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两年来的实践证明,新时期党的治藏方略高瞻远瞩、顺应民意、顺乎潮流,是做好藏族聚居区工作的总纲,是实现藏族聚居区科学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基本遵循。
其次,转变干部作风抓住了新时期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青海省从转变干部作风入手,制订出台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的21条措施,精心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对有的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不稳、态度暧昧、不敢担当,对一些干部在工作中精神不振、作风疲沓、工作粗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这也是青海创建工作能够取得明显成效的重要原因。因此,只有持之以恒地抓干部作风,不断提升党的建设工作水平,才能切实为民族地区的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证。
第三,坚持群众路线激发了新时期各族群众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积极性。青海省把创建活动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具特色的自选动作,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直面群众的眼,解决群众的难,赢得群众的心。也因为如此,各族群众才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共建共享和谐家园。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和弘扬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构筑起真正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