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综合部 冯彬彬)

2016年8月24日


35年如一日,李保国始终把党和人民的需要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的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创新了太行山板栗、苹果、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李保国用扎根山区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奉献的一生践行了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通过学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保国同志的真诚实干。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看不了山区群众过苦日子,想用自己的所学干点事"的朴素情怀,"把科学技术传授给百姓,带着大家一起干"的真诚愿望,心怀理想一头扎进太行山,"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挑灯夜读,寻求破解之道"。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终于使荒山变了模样,带领群众把荒山变成了金山,让许多在贫瘠山沟里"刨食"的农民因他而一甩"穷帽"。

第一,学习他的学习精神。在工作中,很多业务李保国同志都是半路出家,大学是学蚕桑的,毕业以后开始做山区治理,之后又做产业带,在当了博导以后,又去攻读了经济林博士。他的知识面非常宽,不管是生态的、土壤的、肥料的、栽培的、生理的,一直到分子生物学的,从宏观到微观,从单项技术到宏观产业设计。用李保国同志的话说:"跨界不怕,什么东西都是该学就学,我都是干着学的。"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单位建设、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保持积极向上的求学心态,不安于现状,克服惰性,像李保国同志一样,在学习中提高,在实干中充实,"学、长、促、出",为实现中心跨越式发展凝聚力量。

第二、学习他勇于创新、精益求精,将工作做到细致精致极致的科学精神。"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而太行山区是河北省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李保国扎根太行,致力于技术扶贫,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先后完成太行山板栗、苹果、核桃栽培等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作为技术机构和技术人员的我们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立足本职工作,刻苦钻研,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要在工作中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将工作做细、做精,不给单位和部门拖后腿、掉链子。

 第三、学习他的开拓精神。面对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的山区,李保国同志没有选择逃避放弃。而是俯首甘为孺子牛,为了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一头扎进太行山十几年。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终于使荒山露出了笑颜。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拿出李保国同志这种不怕困难,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勇于开拓的精神,那我们的工作还能有什么困难?所以我们更要发扬年轻人的开拓精神,知难而进,顽强拼搏,不断克服困难,把本职工作干好。

第五、学习他对信念的执着与坚持。李保国同志的座右铭是"时刻以善为本,寻找行善之地",指的是要不断完善自我,寻找能做事的地方。正是一个人想做点事的信念,使他在自然条件艰苦、生活设施落后的山区,风吹日晒,吃苦攻坚,在山里一住就是十多年。没有对信念的执着与坚持,哪能耐得住山里的清苦与艰难?也不会有"浆水"板栗、"富岗"苹果和"绿岭"核桃等全国知名品牌,更不会有多项科研成果与我们见面。我们正在进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学习的目的是。所以我们应该像李保国同志一样坚定自己的信念,提高自身修养,发扬"团结、进取、求实、奉献"的质检精神,立足自身岗位,做合格质检人。

岁月无痕,惟石能言。岁月如歌,惟其精神历久弥坚。让我们提振精气神,继承和发扬"太行新愚公"精神,为省盐化工质检中心的发展建设增添一抹抹新色。

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作为新时代的我们特别是广大90后,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经常抱怨、怨天尤人,缺乏老一辈们那种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品质,更应该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少一点抱怨、多一份奉献、要充分发挥年轻人的激情,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变压力为动力,继续保持团结实干、埋头苦干、严谨细致的良好作风,认真、专业、务实地开展好各项工作,力促中心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感染着我们,更警示教育着我们,一个一心为民、公正廉明的好干部必然赢得群众的爱戴,做为一名新时代的年轻干部,我觉得重要的始终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用满腔的热情积极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始终心无旁骛,毫不松懈地做好本职工作,更好的体现自身价值。